武艺与饮食 - life23网

生活23网2020-09-12评论

 

自古以来,武艺和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代运动营养学中,运动员的食谱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对蛋白质的摄取非常重要!老人们常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因为在古代的农业社会,老百姓都是靠种地来促进经济发展,吃不饱没力气干活,或者遇到天灾,庄稼颗粒无收,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然而,武艺与饮食,这两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样,中国的武艺文化与饮食文化也是中国人在全世界最引以为傲的文化输出!很多老外爱上中国,就因为美味的中国菜和神秘的中国功夫,这个也促使他们不远万里来中国学习。纵观全世界各国的武术文化和饮食文化,其根源皆来自于远古时期人们对生存的渴望。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把石头磨尖或制造弓箭用来捕杀猎物,这就形成了武艺的雏形。到了奴隶制时代,国家意识逐渐形成,领主为了保卫自己的势力,就开始拥有军队,而军人每天的任务就是练习武艺,以此来征讨其他的诸侯国。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也是在那一时期,中国的冷兵器从青铜转化为钢铁。饮食文化也颇为丰富多彩,其中孔子、孟子都是有名的美食家;《论语喔·乡党》有云“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这句话成为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至理名言。

 

直到秦一统六国,中国社会进入封建王朝时代,农业生产更是国之根本,军队训练的武艺也是重中之重。到了南北朝,庄园经济成为了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而这些庄园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免受外人践踏,也驯养一些看家护院的武士来保护自己利益。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北宋,甚至北宋的庄园兵都比国家的正规军要能打的多!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古人练武是为了吃饱饭。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法律尚不健全,杀伐屠戮是不可避免的。而发动战争的原因都是为了抢夺更多的土地和粮食。同样,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用这样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生存,先是各个部落之间混战,抢夺牛羊马匹,把牛羊杀了做成肉干,马奶酿成酒,带着这两样东西南下掠夺中原王朝的土地和物资,再西征大片土地,以获得更多的食物和资源!

 

然而正是有了战争的交流,不仅武艺和兵器在变化,人类的饮食文化也在发生改变。在中国,拳分南北,菜系也分南北。各个省和地区都有它相应的拳种,同样各个地方也有它美味的菜系。一种拳术流派影响周边的其他邻省,而一种菜系也影响了其他地区的饮食习惯。甚至一个武术门派里,分好几个小的支系流派;一种菜系里也有不少的私房菜和创新菜。于是便有了“南拳北腿”“东枪西棍”“南甜北咸”“东酸西辣”这样特别有地域性的成语,这都是体现一个地区的饮食和武术文化!

 

而对中华武艺与饮食文化最为崇拜的国家莫过于咱们的邻国日本!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交流频繁。同样日本在文化上是中国的学生,在饮食和服饰方面继承了很多唐朝的传统,武艺和兵器方面更是如此!在日本,人们用筷子吃饭,文字夹杂着很多汉字,主食以稻米为主,酒也多是粮食酿造。但凡从中国传来的东西,都要加个“唐”字,这是源于公元六世纪的遣唐使。大唐盛世对日本影响也持续到今年日本人的诸多文化信仰!日本的民间十分尚武,武士文化至今对日本的影响很深。在历史上,日本也曾有过战国时代,这也是造成日本人尚武斗狠的根源,为日本在后来的对外侵略埋下伏笔!由于日本的地理环境四面环海的缘故,它本身没有多少物资,人民只能靠种植水稻和捕鱼提供食物来源!所以在日本,全民尚武,目的就是为了吃饱!

 

反观中国,自从北宋开始,经历了百年的战乱,人民更向往稳定的日子。皇帝启用文臣代替武将,注重发展经济,以岁贡和贸易往来换取和平,这也是导致中国尚武精神的衰落!反而从宋代开始,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吃的东西变多了,相反很多军队的武艺流传民间!然而,随着这些年中国内地的文化复兴,尚武精神也随著文化复兴的浪潮再一次被点燃。从过去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或出去打架而不让练武,变成了家长主动送孩子去学习武术,这是一个国家进步的象征!

 

虽然,传统武艺已经不能全部用于战场,可传统武艺中的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挺拔的脊梁!世界上一些民族尚武是为了侵略扩张获取粮食,而中国人练武是为了保家卫国,不让自己的粮食和牲畜被他人抢走!这就是武艺与饮食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