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访古:淮阳太昊陵,鹿邑太清宫、老君台 - 河南游记攻略

生活23网2020-09-12评论
关于太昊的资料:
太昊(公元前4354—公元前4239年在位),是华夏部族的祖先和首领,是东方祖神,也是东方天帝青帝。亦作大嗥、太皞、大皥,以木德王,是为春皇。汉朝后有时与楚帛书创世神伏羲氏合并。
太昊在位115年,据说定都于汶上(今山东济宁),后迁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死后葬于淮阳太昊陵。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春秋战国前期的主要文献《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皞之虚也。”
中国神话中的太阳神就是伏羲,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包牺氏……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帝。帝出于震,未有年固。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世称太昊。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原淮阳县),南临碧波荡漾的万亩龙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
淮阳龙湖:
龙湖前的大道:
太昊陵是纪念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大型陵庙,其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2次御祭。传说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太昊伏羲陵规模宏大,肃穆庄严。
太昊陵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数百万人涌向淮阳太昊陵庙朝圣伏羲。
沿中轴线上有一系列建筑——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坛、太昊伏羲陵墓。
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此门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帝王规制。
过了午朝门,只见中轴线上主甬道青石铺墁,两旁古柏参天,庄严肃穆。距午朝门约30米,有一条小河,叫玉带河,过玉带桥前行不远,是穿堂式的“道仪门”,旧称通德门,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穿过道仪门,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筑,上悬一石匾,名为“先天门”,是清代建筑,与道仪门一样,都是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
过先天门为太极门广场。
广场北面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它是太昊陵东西南北的中心,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的。
与太极门相对应,迎面为“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
统天殿
统天殿
殿内有有伏羲像,头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
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
与显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门,又称“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该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楼内立有公元1513年(明正德八年)御碑一通,故又称“御碑亭”。
太始门后面是“先天八卦坛”,青砖垒砌,为直壁式等边八角形。坛面以青砖砌先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坛之后便是紫禁城,城内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8市尺)。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既无题跋又无年款。因此,关于碑文书者与年代,其说不一。
从淮阳乘大巴赴鹿邑县城,找到老君台。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台高13米,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围墙,形与城墙相似。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
老君台的传奇:
1938年6月1日上午,侵华日军第4骑兵旅团藤田所部从安徽亳州方向进犯鹿邑县城。当年鹿邑小城全是低矮的平房,这座高高耸起的老君台被日军认为是一处军事据点,日军想先拔掉这个据点,于是用迫击炮向它一连发射了13颗炮弹,大有要把它炸平之势。但日军只听见炮弹的出膛声,却没听到炮弹的爆炸声。
日军指挥官和年轻的炮手惊得目瞪口呆,怎么打出的炮弹一发也没见个响,目标还依旧高高地耸立在那里,岿然不动?继而日军改变射击方向,向县城连发数十炮,炮炮皆响。此情让日军十分诧异和不安,他们又向县城打了一通后才敢进城。日军进城后发现,城内十室九空,当地军民早已转移。
日军来到他们打了十几发炮弹而未爆炸的那座高高的建筑物前寻找答案。当日军得知他们炮轰的目标原来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升仙台时,同样信奉道教的日军不禁惊呼:“中国的老祖宗显灵了!”忙跪地磕头谢罪。
两年后,逃难百姓陆续回到县城,老君台的道士也回到老君台。看到日军把没爆炸的炮弹还留在老君台上,便把情况反映给慈善会会长赵万成。赵万成派他教私塾的弟弟赵万本领着几个年龄较大的学生到老君台,查看后发现,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柏树上共中炮弹12发,其中两发穿过大殿山墙,一发卡在梁上,一发落在老君像前神龛上,还有一发卡在了殿东柏树的树杈上。他们师生爬上梯子,把这些危险的家伙一一卸下,用绳从老君台东墙吊下,挖坑就地掩埋。
老君台虽然经过几次修复,至今东山墙和古柏树上弹痕还清晰可见,为日军侵华留下了又一铁证。
2003年9月5日8时许,正在老君台上烧香的李道姑忽听一声巨响,老君台西南角坍塌一个大豁口。在对这一坍塌处进行维修施工时,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一枚已经生锈的炮弹,经过层层请示并经有关技术人员鉴定,为日军轰炸老君台时使用的。几十年的谜底终于揭开,没有找到的那发炮弹也打到了老君台上,只是打到了土里。
日军炮击老君台的13发炮弹无一爆炸的传奇也没有人能解释其中的原因,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老君台
在鹿邑县城乘坐大巴,路过太清宫,下车游览。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太清宫镇旧名厉乡曲仁里,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唐开元三十年(742年),玄宗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自"靖康之乱"后,太清宫屡遭破坏,后又数度廛修。现存建筑为明清所建。
鹿邑太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邑太清宫,老子诞生地。
鹿邑太清宫,老子诞生地。
( 本文作者 : 自助游者 )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